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伪证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伪证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来源:智榕旅游

伪证罪的构成要件及法律依据:伪证罪的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上是故意的心态,客体是司法机关侦查案件的正常秩序,客观上行为人故意实施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法律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和第三百零五条。

法律分析

伪证罪的构成要件:

1、主体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主观上是故意的心态;

3、客体是司法机关侦查案件的正常秩序;

4、客观上行为人故意实施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三百零五条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拓展延伸

伪证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律后果

伪证罪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或伪造证据,以达到误导法庭、欺骗司法机关或对他人不公正处置的目的。伪证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一是伪造或提供虚假证据;二是具有故意和主观恶意;三是在诉讼过程中使用该证据。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对伪证罪的法律后果也有所不同,一般包括刑事处罚,如罚款、有期徒刑等。此外,伪证行为还可能导致证据失效、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损害当事人的声誉和信誉等法律后果。因此,伪证罪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和正常诉讼秩序,应受到法律的严惩。

结语

伪证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体、故意的主观心态、对司法机关侦查案件正常秩序的客体以及故意实施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的行为,旨在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和第三百零五条,故意犯罪应负刑事责任,而伪证罪的刑事后果可能包括有期徒刑或拘役。伪证罪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和正常诉讼秩序,应受到法律的严惩,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证据第六十一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