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跳停止,呼吸消失,是生物学上的死亡;第二次是葬礼,从此在社会关系网里悄然离去;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掉,整个宇宙都将和你无关,是真正的死亡。但很多人的精神早就死了,在第一次肉体死亡之前。
Steve Cutts的动画短片《In the Fall》揭示了一百秒内的残酷现实,改变了一百万人。一个无精打采的中年男子抽着烟在楼顶浇花,不小心踩到一块香蕉皮,失足坠楼。他惊恐万分,身旁出现了一块荧幕:你就要死了,这是你一生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几十年的时光被快速回放。童年的他喜欢踢球、骑车、机器人......有各种各样的爱好,每一天都满脸笑意。然后,他走进学校,上课、游戏、拿奖……毕业后,遇到了喜欢的女孩。二十多岁时候,他结了婚,有了工作。西装革履、每日伏案工作的生活,他一过就是三十多年。一开始,他斗志昂扬,每天都充满干劲、勤勤恳恳。随着时间推移,一切都不一样了,桌上的打字机变成了电脑,胡子长了又刮掉,身材开始发福,头发越来越少。微笑脸变成了苦瓜脸,甚至会崩溃大哭。唯一不变的是,他一直守着那份工作不敢离开,无论内心有多么厌恶。回放结束,中年男子一脸迷茫震惊。他似乎意识到,这样的生活早就不是他想要的了。他释怀地摊了摊手,然后点了一根烟,微笑着开始等待死亡降临。从孩童时代满脸天真,少年时代阳光灿烂,到初入职场时的期待,失望,厌倦,麻木,崩溃......他漫长的余生都被锁在了一张办公桌上,直到死去。又或者说,在失去了快乐、笑容的时候,他就已经“死了”。
富兰克林说:“有的人在25岁的时候就死了,只是在75岁才被埋葬罢了。”25岁的“死”,不是肉体上,而是精神上。过早地让自己进入舒适区,看起来忙忙碌碌,实际上只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死”在格子间里的年轻人随处可见。绝大多数上班族,都会在某个时刻觉得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法国摄影师David Tesinsky曾在日本拍摄了一组上班族的照片。衣冠楚楚,却一脸颓态,看上去没有一丝生气。即使是在玩游戏的时候,也是面无表情。看到他们的状态,David惊讶也疑惑:为什么要活成这样?多少人,和摄影师镜头下的上班族一样:工作以后,生活褪去激情与能量,初入职场时的理想早就忘了,只是带着养家糊口的包袱在等待退休,既没有快乐,也没有意义。有网友说起去马场的见闻:马厩里一匹匹马待在格子间里,有的安静地吃草,目光呆滞;有的比较活泼,逗它一下,它会翻翻嘴唇,应和一声。就像是摩天大楼里一个个格子间里或者一个个工位上的上班族们:大多数时候埋头在一块块屏幕前,如非必要绝不肯起身;只有少数性宏运段格活泼的,会稍稍活跃一下氛围。最讨厌周一,最盼望周五下午。只有每天下班后,才会偶尔“焕发生机”。他们被称为“橡皮白领”,没有神经,没有痛感,没有反应。混迹职场多年后,如同用橡皮做成,没有什么耻辱感和荣誉感。想要改造他们,力度小了根本没有任何反应,力气大了,还会反弹不满。无聊枯燥的工作、难以沟通的同事、后来居上的新人......种种无奈,把一个“鲜活少年”变成了“橡皮白领”。
对有些人来说,这样的生活要从二十多岁,持续到五六十岁。当信心和激情被消磨殆尽,生活只剩单调无趣时,他们就已经“精神死亡”了。
稳定是杀死激情的糖衣炮弹。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和个人选择分不开。多数人无法放弃不爱的工作,是为了求一个“稳定”。有一位唐山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