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佛家所讲的“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在心理学中是否有相通的概念可以解释呢?

佛家所讲的“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在心理学中是否有相通的概念可以解释呢?

来源:智榕旅游

在心理学中,佛家所说的“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确实能找到相应的概念进行解释。“受”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感受,它可以分为五种:快乐的感受、喜,苦的感受、忧愁的感受、舍(不苦不乐)。这些感受并非所有生命体都能体验到,例如植物就没有明显的感受。

“想”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思想。思想可以进一步分为意志和决定、意识等多种类型。例如,意识可以分为视觉机制、听觉机制、嗅觉机制、触觉机制等,这些机制与具体的感官体验相关。此外,还有未来的想、过去的想、定中的想、独散意识(神经不正常)和独头意识(无缘故的想)等。

“行”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行为。行为可以分为身体的行为、语言的行为和意识的行为。其中,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都是意识的行为之表达实现。行为的种类繁多,如吃饭、走路、说话等。

“识”在心理学中对应的是识别机制,它包括视觉识别机制、听觉识别机制、嗅觉识别机制、触觉识别机制等。此外,还有意识产生的机制和意识的来源(末那识),以及一切机制产生的根源(阿赖耶识)。

加上“色”(物质性的),就是“五蕴”。详细的解说就是大乘百法明门论,共分一百多种法(有质碍性的存在)。心理反应是五十一种加上八种心法,总共是五十九种。

学习唯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灵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