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主要作品:《元白席上作(一作吕岩遇钟离先生作)》。所处时代:唐代。出生地:山东省德州。主要成就:被毛主席称为“抗联之父”。
关于李升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李升的诗词 点此查看李升的详细内容
二、致力农业教育
1946年8月云南省教育厅派李升担任省立开远农业职业学校校长。当时农校有7个班,学生320人,教职员18人,校址在县城文庙街文庙内(现开远一中校址)。李升准备以平生所学,贡献于农艺教育事业,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华民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农校的校园是典型的庙宇形式,校内有石牌坊一座,棂星门后是泮塘,大成殿前有石砌月台,望栏石柱上有小石狮,学校大门为铸铁制成,大门两侧有石基铁栏杆围墙,校内绿树成荫,是个优美的读书环境。《开远市志》第435页记载:“课程除一般文化课外,还开设农艺、畜牧、种作、气象、土壤、肥料、育棉、蚕体生理病理、农业(蚕业)经济、制丝、害虫、园艺等专业课。学校辟有实验农场32亩,木棉实验场数十亩。学校‘注重实习,其时间不得少于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民国29年学校试种美国烤烟成功,促使全县逐年推广种植美烟。民国34年办木棉推广人员训练班一期40人,在县内推广木棉种植技术”。农校的学制,初级部不分科,招收小学毕业生,学习年限三年,培养初级农业人才。高级部分农技、蚕桑等科,学习年限三年,培养高级(中级)技术人才。1946年秋招收一个高师班(即中师),高师班由初中毕业生中选录,其他类型师范班由小学毕业生中录取。农校的办学经费由云南省教育厅拨给,除少部分初中学生自费外,农技和师范班学生全部属公费生,也由省教育厅拨款供给,学生毕业统一分工。《开远一中校志》记载:“1948年计发公费生168名,每月合公粮三十八石六斗四升(按公费生每月二斗三升计发)”。到1949年,农校共招办初级职业13个班、中级农业专科7个班、中级师范1个班,以及普通初中2个班。
三、农艺高材生
当时的云南人才奇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像李升这样能够考取外省大学的学子极少,去外国留学的就更是微乎其微,整个民国时期云南考到北大、中大、暨南等各大学“国内留学”专攻农艺的人才,全省总数只有7名。李升从北平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满怀当时知识分子共同具有的“知识报国”、“科学报国”的爱国情愫,投入经济建设,期待祖国的富强繁荣。李升是个难得的人才,他的名字,载入了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10月出版的史书《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第828页。
四、聘任党员当教师
开远农校是一个对滇南农业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的中等学府。如果李升一直是处在和平安定环境中,没有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那么他将会在农校这样的科学教育行业,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艺,静静地实现培养农艺人才的理想,为云南省的农业科技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把这个知识分子推到了进退两难的风口浪尖上。为了解放全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开远也展开了组织宣传活动,早在1944年农校的校长毛仁学及教导主任杨启新就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农校学生中传阅《新华日报》及地下党油印材料,他们后来离开了农校。在国民党统治下,作为国民党政府所办的农校的校长,不可能公开对抗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李升担任校长后,对于国民党政府发布的清除共产党之类的命令,既不能反对,又不愿去执行,于是他采取了消极抵制的办法,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好或坏的表现,而工作中对校内进步师生起到了包涵掩护的作用,从不向县政府报告他们的动态。与此情况相同相似的,还有稼依镇镇长吴俊之、太平乡乡长李渭清等人。学校对教师实行聘任制,每学期聘任一次,教师直接对校长负责,校长根据教师的表现决定其辞聘。1949年李升聘任了高家祺、资文斗到农校任教,当时资文斗是共产党开远特别支部书记,高家祺是特支组织委员。特别支部的干部们以农校教师身份为依托,积极发展共产党和“民青”组织,在城乡建立据点,做好途经开远的同志的接送工作。李升对国内的政治局势看得很清楚,并适时向共产党干部表露心迹,解放前开远地下党的《工作报告》中记载:“在我干部面前表示进步”。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80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