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智榕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陆九渊的作品有哪些

陆九渊的作品有哪些

来源:智榕旅游

陆九渊主要作品:《蝉》《鹅湖和教授兄韵》《访余昌言不遇留题》《过普宁寺》《和黄司业喜雪》等。字号:字子静。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抚州金溪。出生时间:1139年3月26日。去世时间:1193年1月18日。别称:陆子静、存斋先生、象山先生、陆象山。主要成就:开创心学。

关于陆九渊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陆九渊的诗词 点此查看陆九渊的详细内容

《题慧照寺》《送勾熙载赴浙西盐》《子规》《环翠台》《玉芝歌》《和杨廷秀送行》《疏山道中》《赠化主》《鹅湖和教授兄韵》《送德麟监院归天童和杨廷秀韵二首》《莺》《与僧净璋》《赠画梅王文显》《晚春出箭溪二首》《过普宁寺》《访余昌言不遇留题》《蝉》《晚春出箭溪二首》《闻莺》《应天山》

二、主要作品

蝉风露枯肠里,宫商两翼头。壮号森木晚,清啸茂林秋。书刘定夫诗轴人生不更涉,何由知险艰。观君一巨轴,奚啻百庐山。初夏侍长上郊行分韵得偕字讲习岂无乐,钻磨未有涯。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酒可陶吾性,诗堪述所怀。谁言曾点志,吾得与之偕。疏山道中村静蛙声幽,林芳鸟语警。山樊纷皓葩,陇麦摇青颍。离怀付西江,归心薄东岭。忽念饥歉忧,翻令发深省。赠化主学佛居山林,往往仪状野。道人翩然来,礼节何尔雅。职事方惽惽,言论翻洒洒。安得冠其颠,公材岂云寡。应天山我家应天山,山高数万丈。上开园池美,林壑千万状。山西有龙虎,烟霞耿相望。寒清漾微波,暖翠团层嶂。天光入行舟,野色随支枝。吾党二三子,幽赏穷清旷。引兴谷云边,题名岩石上。碧桃吹晓笙,白鹤惊春涨。送勾熙载赴浙西盐平分浙江流,东境浮海角。其民仰鱼盐,久已困征榷。麦禾与桑麻,耕锄到墝埆。往岁比不登,场圃几濯濯。荒政劳庙谋,赈廪开数数。饥羸不待饱,共感君泽渥。仁哉覆育恩,所恶吏龌龊。教诏弥谆谆,听受只藐藐。何知国与民,足己肆贪浊。流离且未还,已复事椎剥。按察殊未曾,圣主独先觉。重贻宵旰忧,顾盼求草荦。君固岷峨英,怀抱富荆璞。迩来奏对语,朝阳鸣鷟鸑。锵然历帝聪,简记谅已确。外台适虚席,妙选出亲擢。此节岂轻受,委寄重山岳。除音九天下,众论靡瑕驳。揽辔首越山,青萍方在握。送君无杂言,当不负所学。挽石子重古重百里长,寄命谋托孤。今以京秩授,糜至无贤愚。州家督版帐,殿最视所输。况乃积弊久,宿负堆文符。老奸乘仓皇。阴拱为师模。民穷敛愈急,吏饱官自癯。天子为焦劳,宵旰思良图。高选部使者,庶使德意敷。石君在荐剡,闻者皆欢愉。不知何方民,凋瘵迟君苏。君丞固安日,岁旱当蠲租。县白如故事,守怒牢睢盱。赖君争之力,意得所请俞。揭数授里正,俾后不可渝。又尝宰尤溪,吏辈初闚{闚规换俞}。首以财匮告,欲辟侵民途。君乃治税籍,弊蠹穷根株。简易以便民,上下交相孚。民自不忍负,岂复烦催驱。关征且损数,孰谓儒术迂。使家得此人,黄屋何忧虞。惜哉不及用,重使吾嗟吁。莺巧啭风台急管,清逾石涧回溪。好去枝枝惊梦,无人心到辽西。子规柳院竹斋茅店,云芜风树烟溪。听彻残阳晓月,不论巴蜀东西。简朱干叔诸友利名风浪日相催,青眼难于世上开。何事诸君冒艰险,杖藜来入白云堆。

三、人物生平

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在程朱理学集大成之际,他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了理学内化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成功地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为宋明新儒学思潮从朱子学到阳明学的心学转向创造了必要的学术条件。陆九渊承认王安石英才盖世,不合流俗,但认为王安石学术上没有触及根本,不苟同其政治改革。对“靖康之变”胸怀复仇雪耻之大义,故访求智勇之士,共谋恢复失地。任地方官时,政绩颇著,而不忘教育,常授徒讲学。去官归里后,他在学宫内设讲席,贵贱老少都赶来听讲,据《象山年谱》称,“从游之盛﹐未见有此”。乾道八年(1172)中进士,初任隆兴府靖安(今江西靖安)县主簿,后调建宁府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主簿,迁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淳熙二年(1175),应吕祖谦之邀,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与朱熹展开了有关“心”与“理”的大辩论,进一步阐发了他“尊德性”和“发明本心”的“心即理也”。但他们友谊极厚,书信往来,论辩不已。陆九渊曾在朱熹主持的白鹿洞书院讲君子小人喻义利一章,听者泣下。“熹以为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 他的学说,经其弟子傅子云、傅梦泉、邓约礼、杨简等人的发挥,元代赵偕、祝蕃、李存等的继承和明代陈献章、湛若水的发展,经王守仁集大成,成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影响极大。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淳熙十三年(1186),在朝中提出:任贤、使能、赏功、罚罪是医国“四君子汤”,得到孝宗赞许。绍熙二年(1191),出知荆门军(辖今湖北荆门、当阳两县),政绩显著,社会风气大变。丞相周必大称赞说:荆门之政是陆九渊事事躬行的结果。他慨叹于靖康间北宋被灭的惨痛事件,和四方志士交结,除将作监丞,因给事中王信反对,落职还乡。九渊当时名望已高,每开讲席,学者群集,“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他自号“象山翁”,学者尊为“象山先生”。光宗即位,他被起用知荆门军。当时荆门是南宋边地,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但是实际防务极差,连城墙也没有。他“乃请于朝而城之”。经过一年左右的认真治理,“政行令修,民俗为变”。绍熙三年十二月(1193)的一天,陆九渊对亲近之人说:“先教授兄有志于天下,竟得不到施展就要离开人世了。”又对家人说:“我将死矣。”还对僚臣说:“我将告终。”适逢祈祷下雪,第二天,雪果飘下,陆九渊乃沐浴更衣端坐,两天后安然去世。有几千人参加其葬礼,归葬于金溪青田。嘉定十年(1217),赐谥“文安”。明正德十六年(1521),在金溪县城衙门前为陆九渊建有“百世大儒”坊,两侧镌刻“学苟知本六经皆注脚,事属分内千经有同心”对联。陆九渊官位不算显要,学术上也无师承,但他融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和“良知”、“良能”的观点以及佛教禅宗“心生”、“心灭”等论点,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形成一个新的学派——“心学”。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实在:“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即理是永恒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四、人物评价

“象山之学,先立乎其大者,本乎盂子。……程门自谢上蔡(良佐)以后,王信伯(苹)、林竹轩(季仲)、张无垢至于林艾轩(光朝),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传亦最广。”(宋元学案卷五八象山学案全祖望语)“三陆子之学,梭山启之,复斋昌之,象山成之。……复斋却尝从襄陵许(忻)氏入手,喜为讨论之学。宋史但言复斋与象山和而不同,考之包恢之言,则梭山亦然。”(同上卷五七梭山复斋学案全祖望语)“黄东发(震)曰:复斋之学,大抵与象山相上下。象山以自己之精神为主宰,复斋就天赋之形色为躬行,皆以讲不传之学为己任,皆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掀动一时,听者多靡。……(复斋)遂与象山号二陆。”“梓材案:黄氏(宗羲)本从梭山为金溪学案之一,复斋为金溪学案之二,谢山则并称之曰梭山复斋学案。”“黄氏本以是卷为金溪学案之三,谢山则称为象山学案。”(宋元学案卷五七、五八)“宗羲案:(象山)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同上卷五八象山学案)】陆九渊的心学,并未用“心”取代理学最高的的“理”。他的心学思想史通过解说孟子的言论阐发的。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不仅如此,心还是社会道德原则的本质,是一种伦理性的实体,道德行为乃是它的外在表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陆九渊的详细信息

Copyright © 2019- zrrp.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