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所处时代:宋代
刘刚所处时代:宋代。主要作品:《宫亭庙》。
关于刘刚的详细内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您进行介绍:
一、刘刚的诗词 点此查看刘刚的详细内容
二、分裂风波
圈中早有传闻称旭日阳刚内讧,而日前二人在接受央视3套《文化视点》采访时,则将“分歧”摆上了台面。尽管旭日阳刚在签约某地方电视台时还坚称不会分开,但面对未来发展的分歧,却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二人迟早会分开。其实,歌坛组合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形式,成员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思想和个性,想以组合的形式在歌坛常青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探访微博2011年3月5日15时25分,一条简短的微博发了出来:“旭日阳刚组合,今日下午正式解体了,各自发展了。”记者看到,发微博的博主名为“二肥麦”,自我介绍中提到“中国知名拍客”“南方电视台”,名字后面的“V”说明该博主的身份是通过新浪官方认证的。于是,这条简短的微博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被转发了几百次,还有不少网友留言表示惊讶。但相关记者就发现,该博主将这条爆料微博删除了,随后又发了一条微博,称“旭日阳刚组合解散”的消息是他从北京某媒体记者处得知的,删除是因为“怕惹官司”,这条微博在发出后不久也被删除了。相关记者就此事连线了旭日阳刚成员王旭,得知此事后,王旭无奈地笑了:“都是没影的事儿!现在这种传言真多啊!”他表示,像这种子虚乌有的传言,“一笑而过就行了,基本不太挂心。”人红是非多,成名后的王旭和刘刚都没少遭遇类似的事件。王旭告诉记者,微博里有个人跟他微博的名字一样,但是没有“V”,也就是说没有得到新浪认证。但是这个微博的头像是他的头像,发微博也用他的口气发,“只要我发图,他就搬过去用,还天天给我留言问我‘王哥,最近咋样’,我问他是谁,他也不回答,但是转过天还来留言,你说有意思不?”相关记者在新浪微博的搜索栏输入“旭日阳刚”,结果竟然搜索到了240个相关名称的人,虽然这些人都无法通过官方认证,但王旭依旧觉得很苦恼,“从他们的微博名称、介绍、个性标签还有发微博的语气来看,完全跟我一样,足够以假乱真了。”相关采访《文化视点》主持人马东在节目中提到了外界传言旭日阳刚想办音乐公司一事,王旭肯定地回答说,“对,真有这个想法。”而一旁的刘刚表示,“那只是他(王旭)的想法。”刘刚还称,“他(王旭)有能力开公司,我可没有。”王旭2011年3月6日在接受采访时称,“开公司”只不过是随口一说,“就算开公司也是从事音乐方面的工作,刘刚也说要唱歌,这并没有什么分歧。”不过王旭也表示,万一将来和别人谈不拢,走投无路,只能自己做的时候,自己会单干。外界一直称二人有各自的经纪人,对此王旭解释说,他和刘刚不是各自有经纪人,只是各自请了妹妹和朋友当助理。从视频上网被关注,到登上怒放摇滚上海演唱会的舞台,再到参加星光大道、春晚,王旭和刘刚从两位普通的农民工变成家喻户晓的明星组合仅有不到半年时间,走红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少风雨,而以后他们要经历的何止这点风浪,二人未来究竟是合是分,俨然是个未知数。偶像汪峰天津卫视年度娱乐盛事《王者归来》十大巨星模仿秀,昨日在北京“兰会所”举行启动仪式发布会。据悉,该活动将在成都等十城市展开巡回路演。旭日阳刚、贾玲、白凯南等昨日作为草根明星代表出席发布会,旭日阳刚现场模仿了张雨生的经典歌曲《我的未来不是梦》。谈到心中偶像,他们则表示是“汪峰大哥”。
三、副校长
刘刚,男,汉族,中共党员,工学硕士,研究员。1956年5月出生,黑龙江省五常市人,1973年3月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留校任教后历任学生辅导员、教务科科长等职,1991年任发动机系副主任。1995年至2007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先后协助主管校长分管后勤、基本建设、新校区规划与建设、“985工程”、“211工程”等专项工作,主持编制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固定资产投资规划、校园建设规划。1997年至2002年兼任校园规划与建设处处长,2005年至2007年兼任发展规划处处长。2007年5月担任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担任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工作多年,主讲“航空燃气轮机原理”等课程,指导研究生多名,主持和参加多项国防科研项目。主编的《航空燃气轮机原理》教材,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四、成长历程
王旭的父亲曾在西安飞机制造厂工作过,但在王旭3岁时,因疾病在西安去世,那年他母亲才35岁。后来, 全家搬到民权农场,因母亲在农场学校教书。王旭有个姐姐叫王琦,大他两岁,妹妹王蓉小他两岁。靠着母亲微薄的工资,三个孩子慢慢长大。如今,王琦在民权县孙六镇教书,王蓉是北京某医药企业的职业经理人,77岁的老母亲现住在她家。王旭在北京打工,业余时间唱歌,直到蹿红,成为一名农民工歌手。在兄妹三人中,王旭最有音乐细胞,从小就爱唱歌、唱戏,但没有深造的机会。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家境贫寒,初中毕业后,他便成了民权农场的一名工人。上班拿到工资,王旭先花45块钱买了把吉他。那时,正是港澳台通俗歌曲传入内地一曲难求的初期,为满足听歌愿望,王旭又咬牙买了台磁带式录音机。当时邓丽君的磁带一盘卖7块钱,价格太贵了,他便和几个喜欢通俗歌曲的伙伴轮流着买,大家交换着听。在民权农场老职工记忆中,王旭就爱背着吉他、提着录音机,在他的果园里听歌、唱歌。凡他听过的歌曲,很快就能唱出来。在当地人看来,王旭有点不务正业。经常有人戏谑他,说:“唱歌是能当吃,还是能当喝?” 22岁时,王旭结婚了。媳妇叫兰芝,是别人介绍的。次年,兰芝生下一个胖小子,取名玉龙。儿子还没满百天,王旭就跟人去唱歌了。一天,民权县里一个歌舞团到乡下招演员,王旭自弹自唱一曲《大约在冬季》,曲终,招生的人说:“你跟我们走吧,不用复试了。”就这样,王旭成了歌舞团的一员,随后跟团到处演出,每天酬劳5块钱。好景不长,歌舞团解散了。无奈,王旭只好回家务农,但老天总是“不眷顾”,往往该收庄稼的时候就下雨,损失很大。 为养家糊口,王旭决定外出打工,到过陕西安康和新疆乌鲁木齐,干搬运工。卸一车石头2块钱,扛一袋两百斤重的麻包,每次挣4毛钱。后来,王旭去建筑工地当小工,拎泥兜,和水泥,拉砖头,脏活累活都干过。在黄河小浪底工地时,为了多挣点钱,王旭春节期间都主动提出留守工地。大年三十,他无法排解内心苦闷,一边流泪,一边对着群山唱歌。即便如此努力,但王旭家境依然拮据。很多时候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也没啥像样的衣服。有一次,小儿子得了重病,没钱交医疗费,王旭没少掉泪。 为了挣钱,不服输的王旭开始养鸡,但因鸡瘟,赔了。2000年春节,妹妹王蓉往家打电话时得知王旭养鸡赔本的事,就想帮他找找出路。不久,他们的一个亲戚就在北京清河给他找了一份烧锅炉的活儿。就这样,王旭来到了北京。王旭在老家种地,收入太低。烧锅炉每月工资虽然只有500块钱,但王旭还觉得挺多。最让他满意的是,他烧锅炉的那个楼上是家KTV,没客人时他可以免费去唱唱歌。做锅炉工要24小时值班,只能在锅炉水烧开后的间隙打个盹儿。王旭说,唱歌是他内心最好的表达,唱歌会让他忘记劳累,能让生活带来的压抑情绪得到发泄。累了,困了,高兴了,烦恼了,王旭就对着锅炉大声唱歌。然而,没干多长时间,那家KTV倒闭了。为了生存,此后王旭还摆过地摊,卖过水果、蔬菜、煎饼等,勉强度日。直到2006年,经王蓉介绍,他成了一家医药公司的仓库保管员,收货、码货。工作是稳定了,但每月1000元的工资仍让他的生活显得窘迫。常常为交不起房租发愁,饭钱也经常成问题。王旭的饭量大,吃面条一顿能吃一大盆。因厂里午饭不要钱,他就敞开肚子吃。中午多吃些,在自己家可节省点儿。 凭借年少时自学的吉他和对音乐的热爱,王旭决定周末去地下通道唱歌。第一次去公主坟地下通道唱歌,犹豫了很久,还是没把脸皮拉下来,那天没唱。第二次去之前,王旭为了给自己壮胆,特意喝了一瓶啤酒,但喝完一瓶还是有些怕,就又喝了一瓶,然后出发。即便这样,他到了地下通道,也只敢弹,不敢唱。 这时候来了一对母女。那位母亲问:“会唱歌吗?”“会,您想听什么?”王旭心里想着一大堆经典歌曲的名字。这时他听到一个歌名——《小草》。王旭有点惊讶,但面对小女孩纯真的目光还是开唱了,他得到了一块钱。王旭去唱歌挣钱一部分是补贴家用,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自己。一般情况一天能挣几十块钱,好的时候能挣一两百元。但也有不好的时候,有一次下雨,在西单那个通道里唱,从早上唱到晚上六七点,挣了11块钱。